踏寻红色足迹,弘扬爱国精神
来源: 时间:2020-10-21 浏览:717次 【字体:
】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强化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三项目管理中心和祥安公司党支部于10月16日至17日联合开展 “踏寻红色足迹、弘扬爱国精神”红色教育活动。党员们追寻红色革命足迹,接受红色教育洗礼,汲取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员们红色革命意识,增强爱国情怀,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
第一站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16日上午,党员们前往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馆。纪念园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颂》大型青铜群雕、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和中央苏区民俗陈列馆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反围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参观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参观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仔细观看了馆内陈列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和遗物等。每到一处,党员干部都认真聆听解说员讲解,不时询问有关细节。珍贵的革命文物、翔实的历史照片、英勇顽强的战斗画面,让全体党员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顽强斗争的感人历史。
第二站 水尾村
水尾村其实不是水尾,而是闽江的源头。它地处武夷山脉中麓,是海拔达850米的高山村,东邻福建宁化县安远乡,南邻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是当年红军从宁化进入广昌的必经之路,红军曾3次驻扎在这个闽西山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水尾村成了闽赣游击队主要活动区,被誉为“小井冈山”。水尾红军村旧址群是1932年10月至1935年3月间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所在地。革命遗址主要有: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苏区银行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苏维埃政府及红军被服厂等。
(参观中央红军村——水尾村)

(参观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参观苏维埃政府旧址)

(参观红军医院旧址)
全体党员跟随红二代谢老伯的步伐,听谢老伯讲述了他父辈们在这块红土地上发生的抗战英勇事迹。穿过依山而建的古朴民居,走进红军兵工厂旧址,当时的红军兵工厂主要用来打造和整修机械及配件、制造木枪柄、枪托、还煎硝制造手雷、炸弹等。据说红军战略转移后,余留许多手雷,俩村民挑了一天才转移处理到河中。至今,在不少水尾村民的家中还保存着翻修枪支工具。

距离水尾村委会后面一百余米处,有一座杉木平房,是上世纪30年代初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设立的红军医院。红军医院前有一棵女贞子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树龄,其树叶是治枪伤的良药。当时,红军医院缺医少药,红军医护人员就地取材,那棵女贞子树治好了不少红军的伤病。时任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操劳过度,感冒发热,患了摆子病(疟疾),因医院条件限制,久治未愈。彭总在黄泥埠休养时,警卫听说水尾村的土郎中谢辅生有治疗疟疾的良方,于是将彭总转到水尾的红军医院治疗。谢辅生用医院前的女贞子叶配草药,几帖药就治好彭总的摆子病。彭总病好后,一刻不停地投入到反围剿大战中。这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医院旧址前专门矗立了彭总与红军战士的雕塑。


时至今日,仍能在水尾村斑驳古朴的院墙上看到“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打倒国民党白匪分子”“土豪的粮不要钱大家分”等许多红军标语,这些红军标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感召力强,当时作为一种宣传武器,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动群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红军标语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人们在参观阅览时,仍能从中回溯过往的历史风云与奋斗岁月。
(红军标语)
第三站 宁化县北山革命纪念园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被誉为“苏区乌克兰、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进行过伟大的革命活动。
17日上午,大家来到宁化县北山革命纪念园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们通过听讲解、观实物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宁化革命老区展开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感受了在艰苦的环境下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的豪情壮志,深刻领会到了宁化作为“苏区乌克兰、长征出发地”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领悟到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纪念园内,气宇轩昂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在马背上留下这篇光辉词章的历史场景。另一侧的军号嘹亮小品雕塑,吹号手、枪手、旗手错落有致,展示出革命先烈们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冲锋场面,令观者为之动容。
(宁化革命烈士纪念碑)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

(军号嘹亮小品雕塑)
第四站 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在宁化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纪念主题雕像傲然挺立,仿佛向人们述说着红军当年血与火的战斗岁月。宁化是三明第一个中央苏区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当地为中央苏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粮源、财源,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

(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第五站 吉山村抗战文化遗址
17日下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前往永安市吉山村抗战文化遗址,吉山村属永安市燕西街道管辖,距市区4公里,村内保存有不少建于清代的古民居。抗日战争期间,这座闽北小山村,曾是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七年半之久,而吉山村作为省政府主要机关及大专院校的驻地,至今仍保留着多处抗战文化旧址。永安抗战旧址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永安文庙、复兴堡外,其余10处抗战旧址均在吉山村。吉山村位于市郊以西的文川溪下游,一条大河绕村而过,养育了这一方水土。一座由10只铁船和两条碗口粗的铁链,以及只有一人宽的木板搭成的浮桥连接着东西两岸,众人战战兢兢的走过浮桥,过了浮桥就是渡头宅。据介绍,知名文化名人羊枣(杨潮)于1945年7月在这被捕,史称“永安大狱”。国民党特务在永安逮捕文化名人27人,其中共产党员、著名记者、杰出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被虐死于狱中,故称“羊枣事件”。

(参观吉山村渡头宅)
接着,我们来到吉山村最有名而且保存最完好的文物古迹——萃园书院。萃园在抗战时期为福建省卫生防疫大队所在地,故正厝厅后挖有两个防空洞,平时当作存放药品和疫苗的“冷藏库”。

(参观吉山村萃园书院)
通过此次红色之旅,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党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项工作中。